第332章 先登之名(1 / 2)

“先登”之名,是秦国军队中武力与勇猛的象征。

以此为基础制定新规,将领们更容易接受,高层也难以置喙。

毕竟,“先登”是秦国传统,有据可循,是改革的关键所在。

否则,四功新法将如空中楼阁般虚无缥缈,一旦前线因新法失利,推行起来将困难重重。

即便是始皇,也不能违背军心士气。

但有了“先登”制度作为依托,即便前线战败,朝廷也可借此传统为理由,压制反对之声。

毕竟,“先登”曾所向披靡,如今不过稍作调整,怎会成为战败的主因?

“尹公心思,真是周密无比!”

嬴政由衷地赞叹道:“连推行新法可能遇到的阻力,都已预先考虑妥当。

这样的制度,应当定为我大秦的首要国策!”

这些话,确实是嬴政发自内心的感慨,并无半分奉承之意。

在一旁的武成侯王翦,则注意到了一个细节。

尹公正在描述第六支先登百人队攀登城墙的情景。

此时,先登勇士需站在云梯顶端,而本队的精锐士兵则肩扛云梯,迅速将其送上城墙。

疑问随之浮现:

为何搬运云梯的任务不能由其他百人小队的普通士兵来完成,偏偏要由第六小队的精锐亲自承担?

答案很简单,那便是团队之间长期训练形成的默契与配合。

普通士兵将云梯架上城墙并不难,但要与云梯顶部的先登勇士协同作战,就需要长时间磨合。

这种默契与信任,往往只存在于同一队伍之间。

当昔日的战友已在城墙上浴血奋战,身为先登精锐的你,又怎能退缩?

在那一刻,理智已无能为力,兄弟赴死,你必然追随,以巩固战果,不让同伴白白牺牲。

想到这里,王翦觉得尹公似乎并不完全是个超然世外的高人。

隐士讲道,多为玄理深奥之言,往往只谈战略,难及细节。

如《孙子兵法》所言,以正合,以奇胜。

孙武本是实战之人,其书虽少战术详述,却仍是兵家经典。

而尹尚方才的攻城推演与新法讲解,亦是实战派风格。

四功新法近似墨家兵法,极其实用。

扶苏、始皇与王翦皆能理解,便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也能迅速掌握其中要义。

此乃实用之利。

同时,也说明尹尚境界远超王翦所料。

举报本章错误( 无需登录 )